|
![]() |
二次回焊時如何避免第一面較重零件掉落掉件的解決方法
隨著手機技術的快速發展,大陸地區EMS(電子組裝廠)不時傳出嚴重的缺工問題,其次是工業4.0讓EMS廠追求自動化的需求日益高漲,所以現在很多原本還不一定可以走SMT製程的零件也都被要求零件要符合走PIH(Paste-In-Hole)製程,比如說 Type A 的USB連接器、網線(Ethernet)的連接器、電源插座、變壓器…等比較笨重的零件,以前這種零件大多是SMT製程後才「後復(touch-up)手焊」上去的。
因為人工的短缺,也為了節省後續的製程費用,另一方面是品質上的考量,現在很多系統廠及EMS商都陸續開始要求那些還不能改成SMD製程的零件,至少要可以先符合PIH的製程要求,讓電路板上的所有電子零件只要走完SMT製程,就可以完成電路板的所有的焊接製程。
不過把零件改成SMD或是PIH製程可是有其要求的,麻煩先參考這篇文章【把SMD零件改成通孔錫膏(Paste-In-Hole)製程有何差別及影響?】來了解其材料及設計上的要求。
(對於大陸那些盜文網站,複製貼上本站文章後,居然還改成自己公司的名字,感到無恥!文章內容部份防止複製編排可能造成您閱讀的不便,請見諒!)
另外,要將所有電子零件全部改成SMT製程時還會碰到一個新的問題,就是電路板第二面過回焊爐時,原來第一面已經吃錫的零件,如果有比較重的零件會有掉落的問題,這個問題其實大部分的公司都會在其製造設計規範(DFx)上頭定義較重零件必須設計在同一面的電路板上,可是隨著科技的演化,以及上面提到的種種需求,RD似乎也越來越無法遵守這條規則了。
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是電路板的第一面與第二面,請先參考【介紹PCBA雙面回焊製程(SMT)及注意事項】及【給初學者的Q&A:關於SMT鋼板、打件面順序決定、DFM、DFX】這兩篇文章。
那工廠製程上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第二面過爐時,第一面的較重零件的掉落呢?
工作熊目前知道的幾個方法相信大部分的SMT工程師也都已經在執行了,這裡只是提出來給一些還未遇到的朋友們參考:
方法一、在零件的底下或是旁邊點紅膠
相關閱讀:何謂SMT「紅膠」製程?什麼時候該用紅膠呢?有何限制呢?
其實早期的SMT線,點膠機是必備的設備,因為點過膠的SMD零件可以拿去過「波峰焊(wave soldering)」,不過現在大部分的SMT線幾乎都沒有這個設備了。如果沒有點膠機(dispenser),就必須使用人工手動來點膠,工作熊個人其實不太建議人工啦,因為人工作業除了耗費人力及工時外,品質也較難管控,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碰到其他已經貼片好的零件,如果可以用機器來點膠,品質上才會比較能管控。
點紅膠的目的是要將零件黏著在電路板上,所以紅膠一定要點在電路板上面,並且沾黏住零件,然後過回焊爐,利用回焊爐的高溫將紅膠固化,這種紅膠屬於不可逆膠,所以無法經由加熱來軟化。
如果紅膠要點在零件的下方,點膠作業必須在電路板印完錫膏後馬上點上去,然後再將比較重的零件覆蓋在其上面。要注意的是,紅膠點在零件下方會有稍稍撐起零件的風險,所以一般都是比較重且大的零件才會做這樣的作業。
另一種點膠作業會點在零件的側邊,這個必須等錫膏印刷完畢及零件放到固定位置以後才能作業,如果不小心會有碰掉零件的風險,所以一般會使用於PIH的零件。
如果使用機器點膠於側邊的話,必須精準控制膠量及點膠位置,將膠點於零件的邊緣,然後用貼片機的吸嘴輕壓零件至固定深度,以確保零件沒有浮高的風險。
現在因為機器人的進步,很多早期點膠不易控制的項目都可以有解決方案,工作熊就看過使用簡單的機器手臂來架在SMT流線上做點膠的解決方案,費用也不會很貴,提供有需要做點膠製程的朋友,當然,這個只適合少量的點膠作業。另外,這種點膠的精度要求一般不會太高,因為點在較大的零件上,膠量及位置就不需要太精準,所以工作雄也看過有人用XY-Table點膠機來與SMT做連線,達到電路板零件點膠的需求。
(對於大陸那些盜文網站,複製貼上本站文章後,居然還改成自己公司的名字,感到無恥!文章內容部份防止複製編排可能造成您閱讀的不便,請見諒!)
方法二、使用過爐載具/托盤(carrier)
過爐載具可以設計肋條(ribs)剛好支撐住較重零件的位置,這樣就可以避免比較重的零件在過二次回流焊時掉落下來。但是過爐載具的費用不便宜,而且載具全部數量排起來要大於回焊爐 (reflow oven)的長度,也就是要計算回焊爐內同時有多少片板子行走其間,還要加上緩衝(buffer)及備品,全部加起來沒有三十個也需要至少二十個,可能還要更多,所費不眥。
另外,過爐載具因為需要承受多次重複經過迴流焊的高溫,所以一般會採用金屬材質或特殊耐高溫的塑料製成。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提醒,使用Carrier會需要多一個人工成本,把板子放到Carrier上面要人工,載具回收重複使用也要人工。
其次,使用載具可能會有造成融錫狀況變差的風險,因為這個過爐載具通常都是金屬材質,面積大容易吸熱,會有造成溫度上升不易的風險,所以調爐溫的時候一定要連過爐載具一起量測,還有載具應該盡量把沒有用到的肉偷掉,只要確保載具足夠支撐不變形為原則就可以了。
(對於大陸那些盜文網站,複製貼上本站文章後,居然還改成自己公司的名字,感到無恥!文章內容部份防止複製編排可能造成您閱讀的不便,請見諒!)
方法三、調整回焊爐的上、下爐溫差
回焊爐通常都可以分開控制上、下爐溫,早期電子零件都還在1206大小的年代,我們在調整回焊爐時通常會將下爐溫度調得比上爐溫少個5~10°C,目的就是希望第二面回焊時,第一面已經焊接好的零件不要因為焊錫重新融錫而發生掉件,但現在大部分的SMT工程師都已經不這樣調爐溫了,因為零件都很小,沒有掉落的風險。
不過隨著大型零件走SMT製程要求而來的挑戰,在第一面的大零件過第二面回焊時掉落是一定會的,只是底面如果有連接器(connector)這種又大又重的零件,就算調整上下爐溫差,依然是無法達到零件不掉落要求。
所以調整回焊爐的上、下溫差只對小零件有用,也就是發現有些零件會掉落,有些零件不會掉落的時候有效,如果全部掉件,這個方法就無效了。
請注意,如果上下爐溫差過大會容易引起板彎的結果。
方法四、採用高、低錫膏混搭的方式
工作熊其實不太推薦這個方法,因為低溫錫膏的焊錫強度不佳,使用前請務必經過嚴格的信賴度評估。而且,工廠內有不同溫度的錫膏,擔心會有用錯錫膏的風險。
方法就是第一面Reflow的時候印刷高溫錫膏,第二面Reflow時印刷低溫錫膏,這樣就不用擔心第一面的零件過二次Reflow掉件了。
比如說板子的第一面印刷SAC305錫膏,熔點為217°C,Reflow的峰值最高為250°C。然後在第二面印刷Sn42Bi58低溫錫膏,熔點為138°C,Reflow的峰值最高建議不超過220°C(建議控制在200°C以下),這樣已經打好的第一面使用SAC305的錫點就完全不會有重新融錫的機會。
(對於大陸那些盜文網站,複製貼上本站文章後,居然還改成自己公司的名字,感到無恥!文章內容部份防止複製編排可能造成您閱讀的不便,請見諒!)
方法五、回去用後復焊接吧(機器焊接、人工焊接)
計算一下後復焊接的成本與零件掉落所需要花費的成本,比較一下那個划算,有時候在時機還未成熟時一味的追求自動化,不見得可以節省成本,還是得多比較,算計算計是否划算。
後復焊接除了使用人工焊接外,也可以考慮機器人焊接,人工焊接的品質畢竟比較有疑慮。
延伸閱讀:
合成石過爐托盤(Reflow carrier)
電子製造工廠如何產出一片電路板
增加錫膏量可以改善BGA焊接不良?
為什麼SMT二次回焊時第一面零件不會掉落?再回焊熔錫溫度會升高?
如何設計加強產品的BGA焊墊強度以防止BGA開裂(SolderMask Defined, SMD)
|
訪客留言內容(Comments)
// Begin Comments & Trackbacks ?>No comments yet.
訪客留言注意事項:
1.首次留言須通過審核後內容才會出現在版面上,請不要重覆留言。
2.留言時請在相關主題文章下留言,與主題不相關的留言將會被視為垃圾留言,請善加利用【搜尋框】尋找相關文章,找不到主題時請在「水平選單」的「留言板」留言。
3. 留言前請先用【搜尋框】尋找相關文章,自己做一點功課後再留言。沒有前因後果的內容,工作熊不一定會瞭解你在說什麼,就更無法回答你的問題。
4. 工作熊並非某一方面的專家,所以回答的內容或許會有不正確的地方,服用前還請三思。如果您想詢問關於電路板方面的工程問題,請前先參考這篇文章【詢問工程問題,請提供足夠的資訊以利有效回答】 把自己的問題想清楚了再來詢問,並且請提供足夠的資訊,這樣才能有效回答問題。
5. 工作熊每則留言都會看,但不會每則留言都回答,尤其是只有問候之類的內容。
6. 留言詢問時請注意您的態度,工作熊不是你的「細漢」,更沒有拿你的薪水,所以不接受吆喝工作熊的態度來回答你的問題。
7. 原則上工作熊不接受私下電子郵件、電話、私訊、微信或任何即時通聯絡。
8. 自2021年7月起Google將停止最新文章電子郵件通知,如果你想隨時接收部落格的最新文章可以參考這裡。
您有話要說(Leave a comment)